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

「全國客家會議」未竟的議程


文/ 劉介修、曾年有(台灣客家智庫)
客家雜誌,2013年七月號



馬總統日前出席「全國客家會議」,頒發「客家貢獻獎」之餘,不忘大談他的客家政策成績。全程客語的致詞,博得了滿堂喝采。諷刺的是,監察院才在不久前,提出「客家文化園區」的糾正案。很顯然地,客家政策仍然有待深化,「全國客家會議」還有許多未竟的議程。
首先,當前的客家政策硬體有餘,軟體不足。全國各地的客家文化館不斷設立,然而能實質發揮營運效益,扣連原本承載的基層文化工作者,實在屈指可數,大多淪為蚊子館,或挪作它用。而花大錢在苗栗、六堆分別設置的「客家文化園區」,徒有華麗的軀殼,突兀地霸據客庄,缺乏與客庄的實質連結。
事實上,我們可以走出把客家文化關在博物館的思維, 以「生態博物館」(Eco-museum)的視野,透過軟體網絡的連結平台,串連起台灣客家庄,不僅能提供「活的客家文化」,也帶來提振客庄發展的潛能。客庄聚集的台三線、六堆地區,正是實踐這個理念的絕佳實例。
其次,客家施政仍然熱鬧有餘,深耕不足,這正是當前整體「煙火式施政」的危機。一年到頭的「客庄十二大節慶」是這種煙火式施政的代表,以短暫的活動喧騰,博得媒體與客家鄉親的目光。燒掉大把預算,卻未能厚植地方文化的能量。
我們並不反對政府提供資源,培力客家文化節慶。 「節慶」不只是短期的展演,功夫還得靠平日的練就。走出「煙火式施政」的慣習,應該更著力於透過文化節慶,挖掘更多的客庄表演團體、民俗藝人,帶動年輕世代的參與,並提供更為常態性的平台,持續作文化深耕的工作。
最後,客家政策不應該與「客庄發展」的問題脫勾,甚至相互矛盾。以農村為主的客庄,正面臨了被掏空的危機。馬總統在「全國客家會議」信誓旦旦宣示「富藏客庄」的口號之際,卻持續地在其他政策讓客庄面臨生態浩劫,人口外流的危機,比如桃園藻礁問題、苗栗興建天花湖水庫爭議等。當客庄面臨被掏空的危機,如何「富藏客庄」,提振客家文化?
面對地方經濟衰頹,社會經濟(Social economy)被認為是帶動「小地方」經濟能量,以及打造更為平等永續社群的發展策略。事實上,藏於台灣客家庄原本的宗族、地域連帶,正好提供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潛能。「客庄經濟」可以走出「文化產業」的小框框,而連結起更寬廣的農業、照護等更廣泛領域的社會創新。
客家政策不應該只是客委會打造富麗硬體,或者舉辦熱腦滾滾的節慶活動而已。期盼在馬總統客語愈說愈溜的同時,客家政策能夠透過「生態博物館」、「社會經濟」等創新思維,厚植客家文化立基的土壤,也提供客庄永續發展的良田。
Blogger Template by Clairvo